“长角苗”文化正走向世界

听说有客人要来,杨二妹起得很早。她换上自制的蜡染刺绣新装,再准备一支长角木梳,准备好发丝与黑麻毛线,在头上一拉一捋一绕一捆,花了将近半小时,重约3公斤类似牛角的发盘成型。随后,杨二妹双手叉腰,面带微笑,等待远方客人的到来。

“牛角发盘髻在头饰上,穿上色彩斑澜的百褶裙,脖子上挂一个羊毛毡护兜,站立时面带微笑。这是长角苗的盛装,也是她们最典型的形象。”梭戛生态博物馆馆长罗刚指着相片说。

苗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在世界各地都有散布,其主要分布于中国南部众多省区,以及东南亚的老挝、越南、泰国等国家和地区。在中国,苗族人口在少数民族中居第四位。杨二妹所属的长角苗,因头顶弯起的长角头饰而得名,目前大约有4000多人,是众多中国苗族分支中的独特苗族支系。

在贵州,长角苗(也称箐苗)主要分布在六枝特区和织金县交界梭戛高山上的12个寨子里。12个村寨不对外通婚,以婚姻为纽带紧密结合。传统的管理方式有自然领袖寨老、寨主、鬼师担负村寨的精神、事务和宗教祭祀等方面的管理,通过选举产生的村委会主任或村民组长,负责村寨的行政事务。

“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前,这里仍是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生活。”罗刚说。在特定的生活环境中,长角苗延续着牢固而又丰富的民俗及传统文化,有独特的服饰头饰、手工技艺、岁时节令、人生礼俗、民间信仰、音乐舞蹈等,其中,婚嫁、丧葬和重大节日的仪式格外被重视。

箐苗的民族文化丰富多彩,男方向女方求婚的仪式被称为“打亲”,要进行一到两天;丧葬仪式被称为“打嘎”,更为隆重,从搭建嘎房到葬礼仪式结束,整个过程肃穆、神秘。12个寨子都来送礼致哀,寨老在竹杆上刻划符号,记载礼品数量,以便日后还礼。在仪式中,自成体系乐器三眼箫、芦笙舞都会呈现。

“这里堪称人类文化的活化石!”罗刚说,长角苗被外界发现后,因其民风民俗保持完整,民族文化深厚,中国和挪威共同建成中国乃至亚洲第一个生态博物馆——梭戛苗族生态博物馆,专门保护和延续这支独特的苗族文化。至今,博物馆已先后接待了挪威、法国、日本、美国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士到长角苗社区考察与旅游。

不过,随着长角苗与外部世界接触的增加,长角苗族人开始逐渐了解外界先进的生活生产方式。选择继续延续古老传统,还是放弃传统外出寻求生存资料,已成为大部分长角苗族人心里的一道选择题。

“在保护中要找到发展的办法,要让长角苗族人找到最舒适的生存状态。”贵州师范大学国际旅游学院教师杨晓英说,长角苗的美丽值得外界欣赏,他们的生存状态也需要人们关注。目前贵州正与相关高校合作,通过培训班等方式帮助长角苗族人正确认识自己的文化,并进行民族手工艺的制作工艺指导与市场营销培训,试图寻找传统文化与市场对接的结合点。

让市场为自己的民族文化提供自我发展、自我保护的可能,杨二妹很赞同。杨二妹经常在自己的朋友圈,上传村寨里的点滴动态,并计划在微信、淘宝等网络平台开店铺,将自己亲手制作的蜡染、刺绣等手工艺品传到更远的地方。

“通过网络,长角苗文化正走出大山,飞向世界,让更多人欣赏到我们美丽的一面,我很有信心。”杨二妹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