洱海苍山展新颜

云南大理洱海一景。新华社记者 胡 超摄

古生村,背倚苍山,面朝洱海,灰瓦白墙的白族建筑鳞次栉比,古朴干净的青石板路蜿蜒铺展。村民李德昌匆匆赶回自家院子,热情地招呼来访的客人。“自从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古生村后,村里就热闹了起来。生态环境越来越好,游客越来越多,我这个小院也成了热门‘景点’。”李德昌说。

2015年1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云南省大理市湾桥镇古生村了解洱海生态保护情况,并到白族村民李德昌家中与乡亲们围坐在一起拉家常。考察期间,习近平对洱海保护治理作出重要指示,强调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让“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的自然美景永驻人间。

4年多来,古生村及大理白族自治州干部群众始终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把保护洱海、建设美丽家园作为第一要务。如今,苍山更绿,洱海更清,人们更深刻地体会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硬道理。

堵住污染物进入洱海的“路”

洱海是大理人民的母亲湖,素有“高原明珠”之称。不过,随着流域内经济发展、人口聚集和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洱海水质受到越来越严重的影响。“整个湖面绿油油的,厚厚一层,几乎看不到水,还很难闻。”李德昌仍记得2003年洱海大面积爆发蓝藻时的景象。随着洱海水环境承载压力持续加大,它时刻面临着蓝藻再次爆发的压力。

洱海水质的恶化给大理人民敲响了警钟。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要求,云南省委和省政府作出“采取断然措施,开启抢救模式,保护好洱海流域水环境”的决策部署,州委、州政府迅速行动。一场久久为功的洱海保护治理攻坚战就此打响。

如何治理洱海?当地请来生态专家把脉。洱海是断陷湖,地势较低,因此,流域内27条河流在给洱海提供水源补给的同时,也无形中把人们生产生活产生的污染物带入其中。要想治好洱海,首先得把污染物进入洱海的“路”堵住。

环湖截污管道建起来了,在此基础上,一张密密麻麻的“毛细血管网”也在洱海流域内铺展开来。在古生村,村民家里的污水要先经过自家化粪池排到附近的排污支管道、村里的主管道,再到污水处理厂,最后才排入洱海。“在政府的补助下,全村439户农民家里都修了化粪池。村民在思想上也有了很大转变,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古生村村支书何桥坤说。

“污水不能直接向院子外泼了,一开始很不适应,因为改变了我们在农村生活的习惯。但是保护好生态环境,既是造福自己,也是为子孙后代造福,所以最后大家都主动响应号召,在家中修化粪池和污水收集管道。”李德昌说。

环境好了,日子也过得更好了

控制住污染,更要减少污染。《洱海流域水环境保护治理“十三五”规划》中提到,洱海流域污染主要来源于工业、城镇生活、农村生活、养殖业、农业面源、服务业、水土流失、干湿沉降等。2014年,畜禽养殖、农村生活和农田面源三者排放的污染负荷量占总负荷量的70%左右。地里的化肥农药、养殖场里的畜禽粪便,积少成多,随降雨的冲刷流到洱海里都会造成污染。耗水耗肥的大蒜不能再种了,含氮磷的化肥也不能再随意使用了,有老百姓担心经济收入会受到影响。不过后来他们发现,洱海环境好了以后,游客多了,农产品值钱了,日子也过得更好了。

不种大蒜了,种水稻、鲜花、中药材、水果的更多了,还用上了健康无害的有机肥,农产品附加值一下子上来了。畜禽养殖户实行标准化养殖,畜禽粪便得到有效利用,既避免了畜禽随意排泄粪便造成污染,也增加了农民收入。

改变的不仅有农业,旅游业也借着洱海保护治理的东风实现了凤凰涅槃。2017年4月1日,对双廊镇小伙赵一海来说,是个难忘的日子。这一天,他接到了大理市双廊镇下发的关停餐饮客栈的通知。经营多年的客栈突然不让干了,令他疑惑不解。一年半后,双廊镇的客栈餐厅陆续恢复营业,镇里建好了整齐的石板街道、道路指示牌,还有污水处理设施。焕然一新的双廊让赵一海的疑虑顿时烟消云散。2019年1月至7月,双廊镇共接待海内外游客119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0.67亿元。

洱海变清了,环境变美了——是大理人近年来的共同感受。一组数据同样能证明,2018年,洱海全湖水质7个月保持Ⅱ类,今年上半年,洱海全湖水质1至5月保持Ⅱ类。这背后,是大理人为保护治理洱海付出的默默努力。

当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洱海边同当地干部合影后说:“立此存照,过几年再来,希望水更干净清澈。”

“希望总书记再来大理,再来古生村。”李德昌说,“看看我们的生态环境,看看洱海的变化,我们没有辜负总书记的嘱托和希望。”

(相关报道见《洱海,变清了》)(本报记者 何欣禹)

原标题:洱海苍山展新颜(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重温嘱托看变化)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9年09月05日   第 01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