绽放心中的爱(决胜2020)

叶尔羌河行至塔克拉玛干沙漠西南边缘的麦盖提县,弯了一道弧,折向东北。

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着这样一群人:只要音乐响起,农民就会放下手里的工具,路上的行人也随着韵律,快乐地舞蹈起来。热烈的情感,豪迈的性格,培养了他们乐观的天性。此地是恰木古鲁克村,三面环沙,一面临河。上世纪九十年代,这里的村民出行还得靠小船摆渡。一大半的人,生于斯,长于斯,没有见过外面的世界。

直到横跨两岸的叶尔羌河大桥将高速公路引到村口,直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联驻村工作队入驻到了村子,这里的人才切实地感受到,他们的日子发生了变化。

先是机器的轰鸣掩盖了闲聊的话语,两家工厂落户村里,一些村民走进工厂,月底那一沓厚厚的工资,让整天晒太阳的人满眼惊诧。然后是破旧的老屋被拆除,一幢幢新房矗立起来。地板、沙发、冰箱、电视……崭新舒适的生活呈现在面前。再后来大路小巷都铺上了柏油,村口还修了几座古色古香的木亭。庭院门口鲜花绽放,蜂蝶栖息;葡萄架上,藤蔓缠绕,雀鸟和鸣。越来越多的村民找到了合适的工作,用双手创造自己富足的生活。

红枣王

见到王成友的时候,他正抱着两箱红枣往车上放。

二十五年前,还是一个毛头小伙儿的他,从河南信阳来到恰木古鲁克村。饥肠辘辘的他,被素不相识的维吾尔族大哥带进自家的房子。大哥端上满满一盘拉条子,他吃得干干净净。看着大哥微笑的目光,他心生温暖,当即决定——就留在这个村。这一待,就再没离开。

起步是从几个人的作坊开始的。经过十几年的打拼,王成友的红枣厂发展到拥有五十名工人、一千平方米厂房的规模。

“老王,如果再扩大规模,足额生产,你加工能力有多大?可安排多少人就业?工资能发多少?”我认真地问他。

“五千吨。招二百人没问题。月工资不低于两千元。”

“好,一言为定!资金、设备和厂房,我们想办法协调解决,你负责生产和销售,要确保打工的村民,都能拿到钱。”

“我保证!谢谢工作队!”

随后的进展速度,是在王成友接连的惊叹声中进行的。两个月,项目落地,厂房开始建设。三个月,六百万贷款批复到位。四个月,山东援疆指挥部捐赠的先进的全自动红枣清洗烘干设备发送到厂。五个月,两座一千平方米的保鲜库竣工。八个月,五千平方米的新厂房建设完成,设备安装调试。

通过红枣厂的扩建,我和王成友成了好朋友。一次,他请我到家里吃饭,吃到一半,他突然对我说:“我想成为一名党员。”说着,他从怀里掏出了入党申请书,里面写着:“我刚到南疆,身无分文,是村里老党员苏莱曼·玉素普大哥给了我第一碗饭。如今,我的厂子扩大规模,是在工作队和村委会的党员干部们不辞劳苦的帮扶下完成的。我能有今天,要感谢党的富民政策,感谢许多党员干部的无私帮助。我富了,不能忘记党恩,更想成为党的一员,带领村民们一起奔小康。”

我由衷感到高兴,对他说:“我作为村党支部第一书记,代表村党支部,接受你的申请,也请你在脱贫攻坚中,接受组织的考验,就像你在申请书中写到的那样,带领更多的村民奔小康。”

2019年7月1日,王成友光荣地成为一名共产党员。他把更多的精力投入产品研发和销售之中,继续扩大生产,带动更多村民增加收入,实现脱贫。他把在国外读研的儿子也召回村里,负责网上客户和电商平台,又将核桃、杏脯、桑葚、葡萄干等多种产品纳入经营范围。

今年复工复产以来,红枣厂已安排一百七十多名村民就业。预计9月,新枣上市,用工可达二百六十人以上。

如今在恰木古鲁克村,王成友成了名人,没有人不认识。

村里能人

驻村工作队进村才三天,就有人来告状,说努尔买买提·莫明借钱不还。这个五十岁的男人,满脸涨得通红,眼里噙着泪花。为给妻子看病,他向邻居借了八百元,两年多了都没能还上。工作队的王新刚看在眼里,主动提出担保,确定了还款日期,双方才达成和解。

王新刚详细了解努尔买买提·莫明的情况——三个上学的孩子,一个多病的妻子。努尔买买提·莫明没读过多少书,一直靠三亩地和打零工勉强度日。

根据村子手工艺人多的特点,村里计划成立“三新木材合作社”,引进先进的家具、沙发生产线。王新刚想到了努尔买买提·莫明,决定送他进厂子学技术。有一次跟努尔买买提·莫明聊天,王新刚说:“咱们村有不少技术熟练的木匠,也有不少懂装修的工人,还有会接线的电工。但他们大多只会一项技术,你要是能学成一个多面手,挣钱肯定更容易。”

王新刚出面联系,找到村里不同工种的技术工人,带着努尔买买提·莫明一起干活儿,还为他争取到了一个去乌鲁木齐参加新农村建设培训的机会。看到新农村的面貌,未出过远门的努尔买买提·莫明受到巨大的震撼。回村后,他找到王新刚谈感想,说如果咱们的村子也那样建设的话,能做的事情就太多了。

“以后村子肯定也会那样建设,当务之急是抓紧时间学好技术,否则机会来了,你还是抓不住。”王新刚说。

从此,努尔买买提·莫明变得更用功,学得更卖力。半年后,他接到了第一单活儿。

那是一个既要装修,又要进行电路设计、墙体粉刷的活儿。努尔买买提·莫明开足马力,十天干完,挣了一万元。他喜不自胜,给王新刚还钱时,还打包了一条烤鱼,并高兴地说,借邻居的八百块钱也还上了,还多给了利息。

这年秋天,村子开展大范围的新农村建设。努尔买买提·莫明看到了机会,在村里招收了三个徒弟,成立专门的施工队伍。旧房拆除、新房装修、家具制作、庭院改造、电路安装……几乎每家所需的建设,他都能一体完成,成了技术全面的能人。

活儿越来越多,业务在不断拓展,从本村延伸到了邻近的五六个村。年底一算账,全年收入超过了六万元。努尔买买提·莫明不但脱了贫,还被评为全村的致富模范。

儿子高中毕业后,也加入到他的团队中。为了更好地做好各种业务,努尔买买提·莫明招收了更多的村民,依照油漆工、泥瓦工、木工不同种类,分成几个小组,齐头并进,协调配合,工人的收入也大幅提升。

这两年,在努尔买买提·莫明的帮助下,有十二户村民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他喜滋滋地告诉王新刚,刚给儿子买了一辆小汽车,以后到别的村联系业务就方便了。还说已有多家人家向儿子提亲呢。

绿色庭院

作为三个孩子的母亲,帕提古丽·苏莱曼每天一睁眼,就为全家的生计发愁。当驻村工作队副队长彩才拿着本子走进家门时,她并没有表现出多高的热情。彩才没有放弃,细声细语,问得仔细,也记得详实。或许是真诚的态度打动了帕提古丽,她把家里的难处都说了出来。

在工作队的帮扶会议上,彩才说:“帕提古丽是一个特别能吃苦的人,为了供三个孩子上学,她像男人一样到建筑工地打工,码砖头、上水泥,从没喊过苦。她有强烈的脱贫愿望,只要找对路子,一定能改变现在的境况。”彩才建议,帕提古丽的院子里种了很多花草,一看就是擅长种植的人,不妨找她谈谈,看能不能从庭院种植做起。

第二天,彩才再入户时,买了两个书包送给孩子。进一步细聊才知道,帕提古丽从小就喜欢种养各类植物。当谈到工作队想帮助她发展庭院经济、种植大棚蔬菜时,帕提古丽不住地点头,说自己很喜欢种植,一定会种好菜的。

“可是……”她低下头,小声咕哝,“我没有钱。”

“放心吧!只要你想干,我们就帮你。”

经过一个多月的忙碌,终于争取到三千元的庭院建设资金。工作队和村两委组织干部义务劳动,帮助帕提古丽清理杂乱的院落,整理出二分多地,建起一座拱棚,还帮忙种上豇豆、菠菜等蔬菜。帕提古丽感动不已。从此她起早贪黑地待在温室大棚里。

第一茬菜,苗子刚出来就开始枯黄。她急坏了,跑到工作队求助。彩才找来邻村的大棚种植专家。这位大哥二话没说,赶到帕提古丽的拱棚,抓起土壤查看,询问了施肥和浇水的情况,确定了肥土比例不当和水期间隔太短的问题,并传授了解决办法。改进后,果然见效。当年就收了三茬蔬菜,纯利润一千五百多元。

邻居们看到帕提古丽大棚蔬菜种得很好,不但解决了自己吃菜的需求,还挣到了钱,都来观摩学习。她热心地讲解,菜苗的株距、打顶的时间……手把手教大家。

彩才又找到她商量,要想办法把产业做大。帕提古丽说,她想搞蔬菜批发,既可以多挣钱,还可以帮助村民把院子里的菜卖出去。彩才说:“好啊!你懂蔬菜,肯定能行。”

说干就干。彩才带着帕提古丽找到县农村信用社,由自己做担保,贷款一万元。帕提古丽买了一辆电动三轮车,解决了运输问题,将余款作为采购蔬菜的流动资金。

之后,每天早晨五点,帕提古丽就开着电动车,等候在县城边上的农贸市场。送菜的大货车一到,她第一个冲上去,挑选满满一车新鲜蔬菜,再挨家挨户送到餐厅、早市和蔬菜商店。剩下的蔬菜,她就走街串巷,到居民区销售。经过两个月的历练,她慢慢掌握了门道,从最初的每天只挣四五十元,到后来的半天就能轻松入账二百多元,半年就还清了贷款,年底还盖了七十平方米的富民安居房。

“从房子到家具,没借一分钱,都是我这两年挣的。”帕提古丽开心地说着,语气铿锵,充满自豪。

农民诗人

到处是欢笑的脸庞

勤劳的人民沐浴着阳光

我们把时代的旋律

谱成一曲曲春天的歌唱

这是村民卡地尔·阿布都克里木创作的诗歌《春天的气息》里的诗句,如今正展示在村委会“农民诗歌专栏”的宣传栏里。诗歌专栏每月出版一期,每期选发四位村民的作品。这块充满诗意的“芳草地”,已成为全村人心目中的“光荣榜”。

而诗歌专栏这个主意,源于驻村工作队的一次入户走访。

那天,工作队走进一户院子,发现一群人围在一起,原来是卡地尔·阿布都克里木正将自己新编的顺口溜朗诵给村民听,内容都是村子里的人和事,通俗易懂,朗朗上口,村民都喜欢听。

走访回来,大家开始讨论。作为文联工作队,就要充分发挥出文化兴村的优势。如何利用好这个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资源?队员们几番商量,你一言我一语,最终决定搭建一个诗歌平台,让村民们都试着写写,说不定能有很好的文化宣传效果。

半个月后,这块村级农民诗歌阵地就建立起来。

在村民大会上,工作队把“农民诗歌投稿箱”摆在大家面前,并宣布:所有人都可以投稿,若能发表,每首诗歌还有一百元的稿费。村民们一听,先是惊讶,后来响起一阵掌声。没想到一辈子耕耘土地,居然还有机会和诗歌打上交道。

布哈丽切姆·阿布拉是第一批发表诗歌的村民。二十九岁的她一直喜欢读书,即使下地干活儿,也会带个小本子,把点滴感悟记下来。看到村委会开辟诗歌专栏,她十分兴奋,当天就投来三首作品。在她的带动下,又有三四位妇女送来诗作。

第一次发放稿费是在两千多人的村民大会上。四位妇女戴着大红花。那份发自心底的自豪感洋溢在她们的脸上,喜悦溢于言表。

这一天,努尔古丽带着丈夫艾斯卡尔走进工作队的大门。见到我们,艾斯卡尔有些不好意思。在努尔古丽鼓励的目光下,艾斯卡尔从口袋里掏出几张稿纸,说是自己这几天创作的诗歌,想投给农民诗歌专栏。

努尔古丽已经在我们的诗歌专栏里发表了两次作品,她鼓励丈夫也试着写写。这几日,艾斯卡尔白天在地里干活儿,晚上就创作诗歌,经过几天的打磨,拿出了自己满意的作品。

这些农民诗歌,既写环境的变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写勤劳致富的人。村子向善向美的事情,都是他们表达的对象。语言纯朴,情感真切,很接地气。根据大家的要求,驻村工作队又组织开展了两次文学培训,请来著名诗人和编辑授课,提升大伙儿的创作水平。

村里新建了一家网袋厂,主要任务是用缝纫机轧口袋边,工作很适合女工。人缘很好的努尔古丽,因为懂汉语、有文化,被推选为车间主任。

厂领导担心招不满女工。努尔古丽却信心满满,“多一个人打工,就多一份收入,就能更快更好地脱贫。放心吧,女工的问题,我们想办法”。在努尔古丽的带领下,几个农民女诗人成为第一批入厂的员工。她们又挨家挨户做动员,劝说有劳动力的妇女到厂子就业。结果,不到一周,摆了六十台缝纫机的车间,来了八十多人。为了都能就业,厂家立即新购二十台设备,全员安排。

这一天,努尔古丽带着艾斯卡尔又来到村委会,只不过这次不是来送诗稿,而是双双递交入党申请书。努尔古丽说:“从你们身上,我感受到了党的温暖,我们也想成为党员,也想为村民们做更多的事情。”

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派出专家,到村里对农民诗人的情况进行调研。研究后决定,要给村民们出一本农民诗集。

这本诗集名叫《心中的爱》,汇集了三十六位村民的三百多首诗歌,今年7月,就要出版发行。

诗一样的生活,正在这里铺展……

(作者熊红久,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联“访惠聚”工作队驻喀什地区麦盖提县巴扎结米镇恰木古鲁克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工作队长)

《 人民日报 》( 2020年06月24日   20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