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电商”双引擎提速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

编者按:2019年10月,习近平对科技特派员制度推行20周年作出重要指示时指出,用科技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2020年4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时指出,电商不仅可以帮助群众脱贫,而且还能助推乡村振兴,大有可为。本期“小康路上”新媒体采访来到重庆市荣昌区,去感受当地发展迅猛的现代农业和电商产业,体会当地乡村的“火辣”生活。

“在成渝地区,大家吃的粉条,有80%是我们这里生产的。”在人民日报海外网“海客优选”栏目的一场带货直播中,重庆市荣昌区河包镇核桃村第一书记吴永胜拿起一捆粉条推荐给观众。“我们河包粉条的品质非常好,大家买了之后,给了我们很高的评价,说我们的粉条是‘晶莹剔透,Q弹劲爽’”。

图片7.png

 河包镇核桃村第一书记吴永胜同人民日报海外网主持人付勇超为网友讲解河包粉条的优良品质。(海外网 李帛尧/摄)

核桃村虽名“核桃”,但这里却不产核桃。村民以种植红薯、水稻、玉米和养殖生猪为生。“我们还是觉得这些产业的发展不尽人意。”2018年8月,毕业于四川农业大学农学专业,又有农村工作经验的吴永胜同驻村工作队来到这座市级贫困村,负责当地的脱贫攻坚工作。

如何把附加值很低的农产品提质增值,成为摆在驻村工作队眼前的最棘手的问题。“我们就和村支两委,包括我们的一些村民和党员商量,怎样将核桃村的产业增值增效。”在经过实地调研之后,驻村工作队将目光转向了粉条生产和辣椒种植。

近几年,伴随着成都和重庆“网红城市”的形象塑造,流行于川渝地区的火锅餐饮业在全国遍地开花。而粉条便是火锅中必不可少的配料。核桃村所在的河包镇是素有“粉条之乡”的美誉,是中国西部地区最大的粉条和淀粉集散地。这便为核桃村红薯粉条产业的发展提供了独特的区位优势。

红薯粉条的生产,要质量和数量两手抓。面对火锅餐饮业的市场需求,特别是自发热小火锅销量的爆发式增长,现代农业的科技运用成为当地壮大红薯粉条产业的增收法宝。“核桃村的红薯种植和加工程序都是按照西南大学为我们制定的规范。”吴永胜介绍说,在推广了良种以后,红薯的亩产能达到2500到3000斤,单亩就提到了500斤的产量,平均淀粉出粉率达到了18%。“村民把红薯,加工成红薯粉,再买到粉条加工厂,平均一亩地的综合的产值就能提高600块钱以上。”

在核桃村的辣椒种植基地,吴永胜掰起地上的土块说到:“我们这个地方的土壤是中性偏碱的,种植条件比较苛刻。”

做辣椒产业,就要比别人更有优势。面对当地无“辣”不欢的饮食习惯且辣椒广泛种植的生产背景,核桃村的辣椒生产以市场为导向,先联系到卖家,“从下游向上游”逆向生产思路。

2019年,核桃村开始发展辣椒产业,和荣昌区的火锅底料龙头企业椿林食品公司建立了合作关系。该企业在江浙地区开设了500多家分店,有较大的市场份额。

图片8.png

 河包镇核桃村的辣椒种植基地。(海外网 杨皓铭/无人机摄)

“从去年的100亩试种,到今年种植面积已经扩展到1500亩地。”吴永胜表示,自从改种辣椒后,平均一亩一季的收入比种玉米时增加了2000多块钱。

农特产品的质量再好,若不能主动走向市场,便会埋没在田间地头。这些年,随着脱贫攻坚工作的不断深入,村民的思想也发生了一些转变,很多人都开始主动尝试新鲜事物。核桃村村民邓平友凭借着电商直播带货,成为了村里的脱贫模范。

今年4月,荣昌团区委通过“在村头”电商平台,在邓平友家举办了一场带货直播。当天便达成了260斤红薯粉条的销量,卖了3900元。当收到在短视频平台上发布的宣传视频和网友的评论后,邓平友一家非常高兴,“原来我们也能够成为‘红人’啊,我们的产品能够卖得更好了。”如今,在核桃村的许多村民看来,电商不仅是一种新科技,也是致富的一个新门路。

面对村民渴望学习直播技术的需求,核桃村从有意愿参与到电商扶贫领域来的年轻人当中选派了几名代表,送到荣昌区乃至重庆市去参加一些电商直播的专业培训。“他们回来以后,就能把全村辐射带动起来。促进村里面整个电商扶贫产业的发展。带动更多农副产品的销售。”吴永胜说道。如今,核桃村218户贫困户,689人已经全部脱贫。

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要实现有机衔接,两者之间的经验是可以相互借鉴的。在核桃村以西二十余公里的吴家镇双流村,正是通过“科技+电商”的产业模式,打造成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

“你一个年轻的娃娃懂啥子种地?”。面对刚刚来到吴家镇双流村担任大学生村官的杨媚,很多村民对她想要推广的现代农业种植技术表示怀疑。

“这两年田里又种了生姜、辣椒等作物,收入比以前提高了大约50%。”2019年脱贫的双流村村民刘世冲在自家农田里,和如今已经是吴家镇双流村党总支书记的杨媚讨论着现代农业技术给家里带来的收益。

图片9.png

 吴家镇双流村党总支书记杨媚为双流村村民刘世冲讲解农作物种植要领。(海外网 李帛尧/摄)

2011年7月,杨媚通过大学生村官选聘,来到吴家镇双流村。“我说出身农村,父母都是农民,我又是学农业的,之前还在蔬菜种植基地工作。”杨媚说,当初选择双流村,首先是想发挥下自己的专业优势,不想把大学期间的所学都荒废掉。其次,双流村和她之前工作过的蔬菜种植基地有很多相似之处,这让她觉得自己更适合在这里工作。

双流村是荣昌区的老蔬菜种植基地之一。起初这里的蔬菜产业还是采用比较传统的种植方法,没有一点现代农业的生产氛围。根据自身经验和实地调研,杨媚在和村民交流的过程中,除了给村民讲解种植技术,还建议大家发展大棚种植产业。为了消除村民的顾虑,杨媚决定自己创业,在双流村率先建起蔬菜大棚。

在川渝地区,“板命”一词比喻不要命地发疯、发神经。当初表示要创业建大棚时,杨媚的家人很不理解。“他们觉得我考上了村官,就是拿到了‘铁饭碗’,可以做办公室了。”在家人看来,一个农村孩子,好不容易考入大学,就相当于“鲤鱼跳龙门”,可以到城市工作并扎根了。为了阻止杨媚的“板命”行为,家里便掐断了资金,想让她知难而退。

“那就把结婚用的钱投进去。”2011年12月,杨媚拿着用来结婚的十二万块钱,在双流村建起了蔬菜大棚。到了2012年上半年,便已经收回成本。2013年4月,杨媚夫妇在大棚里补办了婚礼。

成功的示范经验引来了村民们的好奇心。“他们一看到我有就确实有技术,就都愿意跟着我的,很相信我”。杨媚说到,双流村的蔬菜大棚产业之所以能发展起来,村民的支持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如今,双流村蔬菜大棚的面积已经超过了40余亩。

图片10.png

 杨媚在蔬菜大棚种查看黄瓜长势。(海外网 李帛尧/摄)

脱贫攻坚,一个也不能掉队。双流村虽不是贫困村,但也有62户贫困户。“我们对贫困户政策,是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首先是志气的志。”杨媚说,只要贫困户有劳动能力,村里就会给他们送苗子,然后通过贫困户自己的劳动,来获得收益,而不是纯粹的送钱送物。“钱花了就没有了,东西吃了也没有了。”所以,要让贫困户从思想上转变过来。

其次是智力的智,有了相应的生产技术,贫困户也就有了发家致富的本钱。为此,双流村开展了包括蔬菜种植、禽类养殖等一系列的生产培训,来增加村民的收入。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双流村的蔬菜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滞销。为了帮助村民将自家生产的蔬菜和其他农特产品销售出去,保障城区的蔬菜供应,吴家镇积极拓宽销售渠道,除了利用既有电商平台“在村头”,还创建了“吴家铺”微信小程序,实现了针对荣昌城区的同城配送。“我们在荣昌十二个小区设置了蔬菜保鲜直供柜,都是无人售货,扫个二维码就可以把蔬菜提走,这样也减少了接触感染的风险”杨媚说道。

两年前,吴永胜和杨媚两位书记在区里的一次会上相识,闲谈期间,得知他们是四川农业大学同一届的校友,而且都是学农学的。如今,两位书记已经带领各自的乡村搭上电商和科技的产业快车,行驶在小康之路上。(海外网 李帛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