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亚洲时报8月27日电: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海南州共和县的沙珠玉乡饱受风沙的蚕食,“大风一起不见家,朝为庄园夕为沙”,曾是老一辈沙珠玉人民心中永远的痛。
沙珠玉是黄河上游风沙危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共和盆地年平均气温仅为3摄氏度,共和县沙珠玉乡的农作物一年竟需要播种2-3次,经过第一代治沙人20多年的艰苦创业,20世纪70年代末,沙珠玉阻沙生态屏障初步建立起来,沙子基本治住了。
为更进一步改变恶劣的生存条件,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沙珠玉人民积极谋划治沙思路、落实防沙措施,不断探索造林规划、育苗试种、设置沙障、科学实验的治沙道路。不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接续奋斗,今天“林在田边,粮在树旁,农林结合,林茂粮丰”的局面无不证实着沙珠玉干群埋头苦干的历史。
2021 年建成沙珠玉治沙历史展览馆暨沙珠玉治沙精神教育基地,占地面积2350平方米,展馆建筑面积250平方米。
展馆以“红色传承、绿色发展”为主旨,通过“昔日旧貌、斗沙序曲、全民奋战、严管有方、持续巩固”五大板块,以油画、历史资料和图片、场景还原、故事、专题片等形式,展示自1956年以来沙珠玉人民在党的英明正确领导下六十余載的治沙斗贫史,展示沙珠玉从黄沙滚滚、一片荒芜的“风窝窝”“沙窝窝” 变成现如今的林田成网、林茂粮丰的田园景象,展示沙珠玉人民众志成城、久久为功将沙漠面积从1956年的占比90.28%缩小至现如今12.3%的功绩,展示“党旗争艳,科技克难;众志成城,坚韧不拔;战风斗沙,日月换天”的沙珠玉治沙精神。时光永不停歇,精神穿透岁月。昔日的黄沙土成为今日的绿色屏障,历代治沙人种下的每一棵树苗也都深深扎根在江源儿女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