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马同心 共绘繁荣新篇章 一位马来西亚华人的心声

当得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将于4月15日再次访问马来西亚时,我的心中涌动著难以言表的激动。作为一名第三代华人,我亲眼见证了中马关系从「睦邻友好」到「命运与共」的蜕变。习近平主席的到访,不仅是一次外交盛事,更是我们华人社群翘首以盼的「回家」契机。
我的祖父曾是上世纪50年代「下南洋」浪潮中的一员。他常说,当年中国劳工用汗水浇筑了马来西亚的铁路与锡矿,而如今,中马的血脉纽带早已超越了经济层面。习近平主席在2013年访问时曾动情地说:「华侨华人是中马友谊的亲历者、见证者、推动者。」这句话深深触动了无数像我这样的华人家庭。从槟城极乐寺的飞檐翘角,到吉隆坡茨厂街的中文招牌,中华文化早已融入马来西亚的肌理。
中马经贸合作的故事,就藏在我们每天的生活中。清晨,我习惯用手机下单一份「关丹榴槤」——通过中马冷链物流专线,48小时内就能品尝到家乡的味道。这背后,是两国海关「绿色通道」的高效协作。午后,我骑著中国品牌「小米」电动车穿过茨厂街,车筐里装著刚买的「华为」5G手机。这些「中国制造」不仅便利了生活,更让马来西亚年轻人看到了科技合作的无限可能。
更令人振奋的是,中马「两国双园」(钦州产业园与关丹产业园)已成为区域合作的典范。我的一位朋友在关丹产业园担任工程师,他自豪地说:「这里生产的钢铁制品出口到中国,而中国的高新技术返回我们的制造业。」2024年,中马贸易额突破2000亿美元,马来西亚的棕榈油、橡胶、锡矿通过「一带一路」货轮运往中国,而中国的光伏元件、5G基站则助力马来西亚实现绿色转型。
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改变了无数普通人的命运。我的表姐阿玲在槟城经营民宿,她感慨道:「自从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建成后,来槟城旅游的中国游客多了几倍!我的民宿生意越来越红火。」而在麻六甲,郑和遗迹修复工程不仅吸引了全球游客,更让年轻一代重新认识了这段历史。
中国投资带来的不仅是资金,更是技术转移。我的邻居阿兹曼在一家中资汽车厂工作,他兴奋地分享:「我们学习了比亚迪的电池技术,现在连新加坡客户都来采购我们的电动车!」这种「授人以渔」的合作模式,让马来西亚人真切感受到「共商共建共用」的诚意。
习近平主席此访正值中马建交50周年。作为东南亚的「经济双引擎」,两国正携手探索数字经济、绿色能源等新领域。马来西亚政府日前宣布,将与中国合作建设东南亚首个「零碳智慧园区」,而我的母校马来亚大学已与清华大学签署联合科研协定。
站在吉隆坡塔上远眺,我仿佛看到东海岸铁路上疾驰的中欧班列,看到关丹港里满载货物的中国巨轮,看到无数像我们这样的家庭在双城生活中编织梦想。习近平主席曾说:「中国的发展将首先惠及邻国。」这句话,正在马来西亚的土地上生根发芽。
(本文作者为吉隆玻华人社群代表,长期关注中马经贸与人文合作)